書籍簡介
為了讓教保人員更瞭解幼兒的行為,本書提供了如何捕捉幼兒實際教室互動和經驗的方法,以及許多現場人員的觀察紀錄,使其易於閱讀、實用。對於職前及在職的教保人員而言,本書有以下珍貴的特色:
● 提供有關幼兒如何思考和學習、語言如何發展,以及家庭、文化及環境如何影響及形塑幼兒的最新資訊。
● 提供的觀察紀錄反映現代幼兒教室裡日增的人口多元性。
● 擴展教保人員觀看的視角,使其能回應不同發展程度、不同能力及不同行為幼兒的需求。
作者簡介
Dorothy H. Cohen
博士過世前是Bank Street College研究所的資深教授。她於New York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曾在Bank Street College和Teachers College進行研究。本書初版時,她任教於Patterson State Teachers College和Long Island University。她是世界著名的演說家,發表很多文章,出版了The Learning Child,並和Marguerita Rudolph博士共同出版Kindergarten: A Year of Learning(後來更名為Kindergarten and Early Schooling)。
Virginia Stern
博士過世前一直在Bank Street College研究部門擔任研究員。雖然參與過很多不同的研究計畫,但最特別的是一項有關兩歲幼兒的研究,她對扮演遊戲也特別有興趣。她於Antioch College獲得大學學位,於Bank Street College取得碩士學位。除了在幼教領域教書和寫作外,她還是一位成功的雕塑家和古典鋼琴老師。
Nancy Balaban
退休前擔任Bank Street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的嬰兒、家庭發展及早療學系教授兼主任。大學畢業於Wellesley College,在Bank Street College獲得碩士學位,在New York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她的幼教背景深厚,包括:幼教老師、幼教師培者、演說家和作家。她是Everyday Goodbyes: Starting School and Early Care及A Guide to the Separation Process的作者,也發表了期刊論文和專書章節。
Nancy Gropper
退休前擔任Bank Street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的學術副院長、幼兒及兒童教育系系主任及該系實習輔導組主任。她大學畢業於University of Delaware,碩士及博士學位於Teachers College完成。她曾任教於Brooklyn College及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擔任小學教育系主任。她原來是位幼教老師,在教育課程評鑑方面的經驗豐富,也是Supporting Boys’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eacher Practice, Pre-K-Grade 3一書的共同作者。
譯者簡介
廖鳳瑞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設實驗幼稚園園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幼兒與家庭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教育測驗中心(ETS)博士後研究員
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幼兒教育博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幼兒及小學教育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
專長:幼兒教育評鑑、幼兒評量、檔案評量、幼兒教育行政與政策、幼兒與家庭研究
著作: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幼兒學習評量手冊
開放的足跡:師大附幼萌發式課程的實踐歷程
譯著:幼兒表現評量:作品取樣系統
幼兒發展學習的評量與輔導
幼兒觀察評量與輔導
作品取樣系統:教室裡的真實性評價
教師專業檔案
譯者序
本書內容主要是介紹如何以流水帳記錄法來記錄嬰幼兒的行為,翻譯這本書對於長期從事幼兒教育觀察與評量的我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
這幾年來,我和我的團隊戮力於推廣「透過評量看見孩子」的概念。我們在全臺灣介紹幼兒園幼兒學習評量系統,教導教保服務人員要有系統的、有焦點的看見班上每一位幼兒在每一項重要能力上的狀況,藉此了解他們的需求,進而提供他們需要的課程、教學或輔導。這幾年推廣的經驗讓我們體認到要能「看見」,教保服務人員最基本必須做到有計畫的觀察與記錄;但觀察與記錄需要時間(事前的思考、當下的觀察與記錄、事後的整理);因此,如何協助教保服務人員在每日充實忙碌的行程中「擠出」時間來觀察記錄就成了我們推廣中最大的挑戰。為了讓幼兒學習評量在現場可行、實用,我們決定教導並鼓勵教保服務人員以有焦點的簡短記錄(短記)或檢核表來協助自己觀察及記錄,而捨棄了流水帳記錄法。
因著這樣的經驗,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內心時常交戰。剛開始翻譯書內描述幼兒行為的流水帳記錄時,我不禁碎碎念:「寫這麼細幹嘛呢?」「這樣寫的point是什麼呢?」但,慢慢地,隨著翻譯的行為實例越來越多,我開始覺悟到,當我一字一字敲出流水帳記錄的文字時,我是用一個一個的細節在放大焦點嬰幼兒的行為,這樣的放大讓我「看見」了嬰幼兒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所意欲傳達的微妙意涵。我終於理解到為什麼流水帳記錄能歷久不衰—因為透過要求觀察者鉅細靡遺的記錄嬰幼兒行動的細節,它引導觀察者用放大鏡來觀看,而這樣鉅細靡遺的紀錄也能允許後來的紀錄使用者「仔細研究」嬰幼兒行為的意涵;而這樣的觀看、記錄及看見,對於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嬰幼兒而言是很重要的。
面對這樣的領悟,我開始重新檢視簡短記錄、檢核表和流水帳記錄對現場教保服務人員的意義,也重新肯定流水帳紀錄的功能—我認為它很適合作為教保服務人員培養課程的基礎課程,透過鉅細靡遺的觀看與記錄,深入研究不同年齡的幼兒的發展特性;這樣的觀察與記錄如能搭配「嬰幼兒發展」科目的學習,應能產生刻骨銘心的理解。
除了前述的心得外,我覺得這本書還有另一個讓我欣賞的優點:它不僅介紹不同發展領域的觀察(第四至十章;認知、語言、社會互動),還介紹了如何在例行性活動中觀察幼兒(如:進食、如廁、午睡、轉銜時間)、如何觀察幼兒使用材料,也增加了以往書籍少見但很困擾教保服務人員的令人不安的行為、嬰兒及學步兒的觀察。我覺得這些內容相當實際且實用。
除此之外,本書也提供了觀察記錄的一些小撇步,包括聚焦、使用精準的詞彙(動詞、副詞、形容詞)描繪動作來確實反映行為、現場短記、資料彙整、找出行為模式或問題等,相信對學習做觀察記錄(不論是哪一種)都有很大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