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歌曲尋繹
160 頁
備註說明
載入中,請稍侯...
商品說明

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一位藝術全才,也是將西洋藝術引介到中國的先鋒人物。他的歌曲在當時廣為流傳,一直到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樂於詠唱,並深植心中。本書對其歌曲創作以及相關的生平事蹟作一具體而全面的回顧。

 
 

目 錄

序(李慶西) 
篇首語 
文明莫與肩 
譜以新聲,仍其古調 
男兒自有千古,莫等閒覷 
眾生皆僊 
剩水殘山故國秋 
血花濺作紅心草 
碧梧萬枝新 
萬花飛舞春人下 
城南煙月水西樓 
芳草碧連天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雲開光彩逾芒芒 
獨擅天然美 
如此良宵,人生難遇 
傷青春其長逝 
感親之恩其永垂 
園林花放新鶯啼 
不如歸去歸故山 
朗月懸太清 
神之恩,大無外 
長路漫浩浩 
影事難尋覓 
信受勤奉行 
身心無垢樂如何 
聆此哀音,淒入心脾 
飲黃龍,為民族爭光 
附 錄(李叔同生平及歌曲創作年表) 
後 記
 
 

作者■陳星 

1957年生,杭州人。1983年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任杭州師範學院學報副主編。主要著作有《瀟灑風神》、《佛天藝海》、《閒話豐子愷》、《弘一大師與文化名流》、《人間情味──豐子愷傳》、《豐子愷的藝術世界》、《芳草碧連天──弘一大師傳》、《功德圓滿──〈護生畫集〉創作史話》、《佛緣不滅曼殊大師傳》、《拜訪文學的故鄉》、《蒲松齡外傳》、《天心月圓》等十餘部。
 
 


 

陳星先生寫過好幾本關於李叔同(弘一大師)的書,本書是一個專門性的題目,透過李叔同的歌曲創作尋繹其神情旨趣和人文關懷。這是一個別開生面的路徑,題中自有中國傳統文化及人文品格的存亡續絕之義。 

戊戌而下,及至五四,中國文化好像走到了十字路口。文化人吶喊一陣,又彷徨一刻,聚而忽散,於是各走各的路。這倒也好,漸而分別出各人的道路,有了多姿多采的人生形態。 

在當時各種各樣的文化人中,有一類很特別的人物,那就是李叔同、夏丏尊、豐子愷之儔。其時風雨如晦,國勢傾墜,一般出色的知識分子多有攬轡澄清之意,以喚醒民眾為己任。而他們倒是蟄於一隅,談藝說禪,坐而論道,或浸淫於詩酒茗煙、琴棋書畫,似乎更像過去的老派文人。李叔同後來還出家了,正當才情茂發時剃度為僧。其實,他們也還是與新文化相偕而來的同道中人,是西風東漸以後獲得了新知識、新思想的文化人,眼界並不狹窄。他們都曾投身教育事業,汲引近世文明以開啟民智,這種啟蒙思想便不同於舊式文人。處於文化大變革時期,他們未便沒有自己的追求和惶惑。看上去,他們的意願似乎是在承繼傳統的基礎上與現代文明接軌,而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儘量不損斫中國文化之特質。 

不過,這樣說顯得過於理念化,未必很妥貼。在當事者,也許只是性情使然,文化人的自我定位並非都有自覺意識。就說李叔同,在俗時便以才情入世,何用考慮孰體孰用的問題。「才情」二字,過去的文人視之若生命底蘊,不同於今人看重的才能。從知識的層面上講,李叔同倒是頗受外來文化薰染,比如,在顯示他多才多藝的音樂、繪畫方面,亦頗囑意西洋技法。然而,這並不妨礙他骨子裡對傳統的中國文人文化的留戀。他那份性情,亦自有廣陵絕響的悲涼意味。 

李叔同的半路出家,是一個值得思議的問題。皈依佛門,顯見不是率性而行,其中自有若干原委。可是,這事情也未嘗不能聯繫其文化保守主義態度,內中或更有一番理想主義的藉慰之情。在李叔同所處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外來衝擊,佛門中爭釁時起,卻還算相對平靜。而說到禪佛之道,倒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結合的一個典型例子,宋明而下更與士大夫文化相融通,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所以,對於李叔同的出家,是否也可以從文化層面上去理解呢?李叔同不像梁啟超、胡適諸輩,看不出有什麼文化建設的宏圖大略,倒是更注重文人的自我關懷,其思想也在性情之中。其實,投諸此端,取勢也大。 

關於這位名聲卓著的弘一大師,人們自有種種說法,自然各有見地。我對弘一的認識,多半得自陳星先生教益。陳星先生的研究,顯然是注重人格、情懷一路。無論談涉弘一的生平、思想,還是具體探討他的音樂、美術創作,都不離這一角度。我想,這跟陳星先生本人性情有關。以才情接會前人,是一樁令人稱羨的事情。 

想到這些,勉為之序。 

李慶西 
一九九四年四月識於杭州
 

-------------------------------------------------------------------------------------------------------------------------------------------------
篇首語 

李叔同(1880~1942),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一位藝術全才。在他的藝術生涯中,金石書畫、詩文、戲劇、音樂和藝術教育等樣樣涉及且成就非凡。他是將西洋藝術引介到中國的先鋒人物,創造了許多中國藝術之最。1918年,他祝髮入山,專心研佛,成了佛門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師。 

李叔同在俗時和出家後作有大量膾炙人口、蕩人心魄的歌曲。這些歌曲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潤澤過千萬青少年的心田,有的甚至在今天仍是人們樂於詠唱的曲目。 

根據目前的考證結果,李叔同的歌曲共有七十四首。這其中有他作詞作曲的,也有他作詞而選曲的;有他配曲選詞的,也有他作曲別人作詞的……他的歌曲豐富多彩,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輝煌的一頁。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叔同開始創作歌曲的時候,其實也正是中國近代音樂發端之際。他的貢獻實際上也就有了拓荒性的意義。我們知道,中國近代音樂,或說得更具體──中國近代歌曲,除了民歌之外,實際上是從學堂樂歌開始的。而在學堂樂歌的創作上又以沈心工與李叔同兩人的表現尤為突出。汪毓和先生所著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一書中,對清末民初的歌曲作者進行了一番比對介紹之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總之,李叔同的許多歌曲在藝術水準上是超過了他的同時代人」。這段評價值得人們玩味。 

對於李叔同的歌曲,有學者將其大致分為三類,即:愛國歌曲,如《祖國歌》、《我的國》 等;抒情歌曲,如《春遊》、《送別》、《早秋》等;哲理歌曲,如《落花》、《晚鐘》等。這當然是李叔同歌曲的基本情況,如要細分,還可以從這三者中再分出所謂的「古詩詞新曲」、「歌曲小品」、「弘法歌曲」等等。李叔同作歌詞,受中國傳統詩詞影響頗深,個別的也受到了日本歌曲作者的薰染。他的歌詞,往往聲情並茂、韻味十足;他偏愛選取歐美曲調,像義大利的貝里尼、德國韋伯的歌劇選曲,英國的馬肯齊、胡拉的合唱曲,美國的福斯特、奧德威、海斯的藝人歌曲,乃至歐美的讚美詩、兒童歌曲、民歌等都成了他的選擇對象。此可謂李叔同歌曲的一大特色。當然,李叔同自己也作曲,比較有名的《早秋》、《春遊》、《留別》等也都優美動聽,並且成了中國近代較早用西洋作曲法創作的歌曲。 

李叔同創作的歌曲雖多,但由他本人結集出版的只有《國學唱歌集》一本(1905年五月初版,次年五月再版,上海中新書局國學會發行)。除此之外,在他編輯的《音樂小雜誌》、《白陽》上也只發表了《我的國》、《春郊賽跑》、《隋堤柳》、《春遊》四首。相比之下,李叔同的歌曲,大都收集在別人編的歌曲集裡,主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豐子愷、裘夢痕合編,1927年八月開明書店)、《中國民歌選》(錢君匋編,1928年九月開明書店)、《仁聲歌集》(杜庭修編,1932年十二月仁聲印書局)、《李叔同歌曲集》(豐子愷編,1958一月音樂出版社)。而上海音樂出版社於1990年九月出版的《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全集》則是目前為止所收李叔同歌曲最多的一本,共計七十四首。本書即是對這七十四首歌曲分題別類地作一番尋根演繹,以期通過這樣的工作,使讀者對李叔同的歌曲創作情況──背景、心境、影響等,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為李叔同歌曲研究提供一條線索。相信這項工作還是有必要的。

一般登入
VIP登入
0
購物車
搜尋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