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出現了無數使用到木笛/長笛的音樂作品;但是不含數字低音者,除了巴哈《a小調組曲》、泰勒曼《十二首幻想曲》及C.P.E.巴哈《a小調奏鳴曲》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偉大作品外,數量並不多。
布勞恩(J.D. Braun)和匡茨(J.J. Quantz)的無伴奏樂曲,豐富了這個時期的木笛/長笛無伴奏曲目;是上述三部作品之外,極富吹奏價值的樂曲。現將這些樂曲匯整成為《巴洛克無伴奏曲選》,全然展現巴洛克晚期的洛可可華麗風,同時具有明確的教學性質,木笛/長笛學習者可藉此增進吹奏技巧。
〔中音木笛用〕〔for Alto Recorder〕
TSAI YEH-LIN
· 1997~2000年,參與法蘭克福音樂院於每年七月舉辦的「巴洛克之夜」音樂會,擔任木笛獨奏及重奏。
· 2002年,畢業於德國國立法蘭克福音樂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Frankfurt am Main),取得「木笛樂器教育碩士文憑」。
· 副修大鍵琴,師事Harald Hoeren、Sabine Bauer教授。
巴洛克時期,約自1700年起,出現了無數用到長笛/木笛的音樂作品,像是:帶有數字低音伴奏的奏鳴曲、三重奏鳴曲、二重奏或室內樂曲,但是無數字低音的長笛獨奏樂曲(Flte solo, senza basso continuo),除了三部偉大、具代表性的作品:巴哈(J.S. Bach)的《a小調組曲》(1720)、泰勒曼(G.P. Telemann)的《十二首幻想曲》(1733)、艾曼紐‧巴哈(C.P.E. Bach)的《a小調奏鳴曲》(1747)以外,數量卻相當少。
一、尚‧丹尼爾‧布勞恩:《無低音樂曲》選粹
1740年,這些獨奏曲由布勞恩(J.D. Braun)在巴黎出版,封面印著「SONATE / Mr BRAUN / A FLUTE TRAVERSIERE / ET BASSE / Suivie de diffrentes Pices Sans Basse...」,整部曲集包括了一首給古長笛的奏鳴曲(有數字低音伴奏)和一些無低音(或稱「無數字低音」)的樂曲。此曲集四分之三的作品也出現在匡茨的吉德曲集(Giedde-Sammlung)手稿裡,少部分樂段出現於布洛克維茨(J.M. Blockwitz,約1729年為德勒斯登皇家樂團長笛手)的作品裡。
布勞恩所出版的曲集中共有二十四首獨奏曲,經適當移調之後,筆者挑選了十七首較適合木笛吹奏者,集結成本選粹。各首樂曲皆為獨立作品,此處則依調性編排,將調性相同的樂曲集中,如此安排是考量到這些樂曲都不長,表演時如果只吹奏單一樂曲,則略嫌短小,因此建議演奏者可選擇幾首調性相同的樂曲,串聯在一起吹奏,即可呈現出一首奏鳴曲或組曲的完整形式。
· 2. Allemanda → 3. Corrente → 8. Rondeau → 10. Aria: Presto
· 1. Allemanda → 11. Fantasia → 4. Minuetto → 6. Giga
· 14. Capricio: Allegro → 15. Inventione: Andante → 17. Capricio: Allegro
雖然布勞恩曲集的出版地點是巴黎,整體風格卻非典型巴洛克法國音樂的風格,而是德國風格,也就是融合了義大利及法國音樂的風格。概括來說,曲集中的樂曲有些是純粹義大利風格,標有fantasia、capricio、concerto或aria等,在這些標題之後,並有allegro、andante、presto等義大利文術語,樂曲的結構、旋律的進行、節奏的特性也都屬於義大利風格;曲集中的另一部分樂曲雖有allemanda、corrente、minuetto、giga等法國舞曲的標題,但從樂曲的旋律進行以及節奏型的運用來看(分析請見後文),仍是義大利風格的法國舞曲。
除了整體的音樂風格之外,巴洛克時期長笛/木笛獨奏樂曲,在作曲架構上有著某些共通特點,在吹奏這些樂曲時,也是不容忽略的。〔……下略〕
(一)作曲背景
第一部分是二十三首幻想曲和隨想曲,這些樂曲明顯地展現出深受洛可可風格影響,且更甚於布勞恩的樂曲,吹奏這些樂曲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技巧及風格闡釋的能力。另一部分則是上述所提布勞恩的樂曲及三首變奏曲,從這三首樂曲的風格看來,作者極可能是法國長笛家布拉維(M. Blavet),匡茨於1727年旅居巴黎時,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吹奏技巧說明
這部選粹中的樂曲多是快速的、炫技的幻想曲及隨想曲,比較難以速度來區分各首樂曲的風格,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多樣多變的運舌技巧,使各個樂曲的結構與特性更為鮮明。匡茨在其《古長笛吹奏指導試論》第六章「舌頭的運用」當中提及:「舌頭是音樂語言表達最必要的媒介,不同運舌方法的使用,會讓樂曲與原來的樣貌完全不同,因此,舌頭運用的正確與否是其關鍵……,它(舌頭)必須能生動地展現所有樂曲中要傳達的情感──華麗的或哀傷的,趣味盎然的或舒坦的。」
在這一章裡,他明列了各種不同的運舌輔助音,也詳細描述了各輔助音的舌頭動作及其可運用的範疇,茲略述其內容。讀者在吹奏時,可視音符的性質和音樂的旋律、和聲、節奏、樂句等結構性質,予以靈活運用。
匡茨將運舌的輔助音分為三種形式:〔……下略〕
Jean Daniel Braun [18th century]
Pièces extraites des »Pièces sans Basse«
Johann Joachim Quantz [1697-1773]
Soli aus der Giedde-Samml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