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從二十世紀初發展至今已百餘年,從最早的民間音樂,逐漸發展成為需要知識與技能的藝術音樂。爵士音樂理論的發展亦已逾半世紀,過程中有新理論的誕生,也有舊理論的修改,對學習者而言,常產生不容易全面掌握的無力感。
李承育,輔仁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台北爵士大樂隊(Taipei Jazz Orchestra, TJO)音樂總監及指揮,Antigua薩克斯風及D'Addario竹片代言人,美國海外爵士教育協會(Jazz Education Abroad, JEA)會員。
古典專輯《Fantaisie》入圍2009年金曲獎傳統藝術類最佳編曲人獎。其後陸續發行爵士創作專輯《New Moon》、古典專輯《奏鳴曲》等,並製作台北爵士大樂隊專輯《Knives Out》、《玫瑰玫瑰我愛你》、《十年搖擺》及《基隆山之戀》。
前 言
1953年是爵士樂史上關鍵的一年,鋼琴家喬治‧羅素(George Russell)出版了研究和弦與音階關係的《調性組織的利第安半音階概念》(Lydian Chromatic Concept of Tonal Organization)。這本書不但被認為是爵士音樂中最早的獨創理論,也奠定了調式爵士(modal jazz)的基礎。從1953年至今,爵士音樂理論的發展已逾半世紀,過程中有新理論的誕生,也有舊理論的修改。
* * *
◎ 第1單元「和弦結構」──即和弦記號(chord symbol)與其相對應的組成音。例如:C7的組成音為C、E、G、B♭;或是把一組音以一個和弦記號來表示,例如:C、E、G、B♭可以用C7來表示。
◎ 第3單元「和弦與音階關係」──在一個和弦之上,可以使用哪些音階來對應它,就是「和弦與音階關係」。兩者關係為一對多,即一個和弦有多個音階可供對應,例如C7可以使用C Mixolydian調式、C全音階等音階來對應。
本書輔以《爵士樂理練習》與《爵士樂理聽力》(陸續出版),讓讀者可實際練習並將理論轉化成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