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學是一門研究樂曲外形組織的學問,它具體地說明曲譜的構成:如何把節奏、旋律、和聲等部份的素材,密切的連結為一個整體,使之成為一座建築物般的具有組織性的個體。建築物所使用的器材大致相同,但經過建築師的策劃,外形卻千變萬化。音樂的具體表現,借助於樂思的反覆,變化,對比,發展等,而成定型。音樂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形式也不可缺,不則雜亂無章,無人瞭解,更無法接受。曲式對作曲家來,說重要性自不待言,對音樂欣賞者而言,由音樂的外形進入音樂的內容,也是瞭解音樂的必經途逕。
曲式學是一門比較新興的學科,始自本世紀初。可是它的實際產生與發展,卻是相當漫長的,而且還離不開各時代的文化背景、教堂、宮廷、與民間等社會因素,因此適當加入歷史的探討,樂曲的形式才會變得更清晰。
西方音樂的重要基礎是「素歌」(葛麗果聖歌),它是受到希臘、希伯來、羅馬等音樂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他的曲式已很清楚,完整的三段體曲式過用就是很明顯的例證。十九紀初,多聲部合唱試驗開始,音樂家們便以素歌曲調作為基石,創建各個曲調叠合進行的複音音樂。再經過數個世紀的試驗與改進,至十六世紀達到巔峰。同時,在十六世紀,器樂漸漸脫離歌詞,走向獨立形式的路線,打開另一個嶄新的局面,於是很多的器樂曲與組曲,更也慢慢地形成。到了十七廿紀的後半,複音聲樂的作曲技巧,就已全部活現於器樂作品中,如對位、卡農、古幻想曲,甚至賦格曲等。於是西洋音樂最高雅的曲式,就在巴赫、韓德爾等大師的處理下,達到巔峰。同時歌劇、神劇、清唱劇等,亦使用一部份這種類型的曲式。自十八世紀後半期至十九世紀末年,最重要形結構加以理論化,並不是先有了形式的存在,以後作曲家們才循照法規創作樂曲。在歷史發展的階段中,任何曲式本身都是完備的,誰也不是為另一個更完美形式的出現作準備。況且曲式產生以後,只是一個大體上的輪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死則;當作曲家們循照某一形式創作樂曲時,仍然擁有極大的自由。無論如何,我們現在所研究的曲式,是經過修正改善之後的完整結晶,是各時代留下來的精粹。如果對它有了深入的研究,無論為理解,演出,欣賞,或創作,都會有莫大的裨益。
曲目/目錄 |
第一章曲式形成的要素
甲.節奏
乙.動機與主題
一. 動機
二. 主題
丙.樂思的進展與呼應
一. 反覆
二. 擴展
三. 對比
四. 樂句與樂段
第二章歌曲的形式
甲. 二段體
乙. 三段體
第三章對位系統曲式
聲樂部分
甲. 經文歌
一. 文藝復興以後的經文歌
二. 文藝復興時代的經文歌
三. 文藝復興以後的經文歌
乙. 彌撒曲
一. 名詞的解釋與來源
二. 彌撒曲的內容與類別
三. 常用部份的曲式
四. 帕勒期替那彌撒曲創作方式
五. 多重合唱彌撒曲
六. 古典以後的彌撒曲
丙. 牧歌
器樂部分
丁. 賦格式的樂曲
一. 主題模倣
二. 短歌
三. 幻想曲
四. 隨想曲
五. 賦格曲
六. 其他賦格式的樂曲
1. 小賦格曲
2. 賦格風樂段
3. 創意曲
戊. 即興式的樂曲
一. 前奏曲
二. 觸技曲
己. 聖詠前奏曲
一. 固定調
二. 裝飾調
三. 聖詠調變奏
四. 聖詠幻想曲
五. 聖詠賦格曲
第四章舞曲系統曲式
甲. 組曲
一. 巴洛克組曲
二. 古典前的組曲
三. 近代組曲
四. 十九世紀的舞曲
五. 二十世紀的舞曲
乙. 獨立性或組合性樂章
一. 主題變奏曲
1. 頑固低音
2. 帕薩卡牙舞曲
3. 夏康舞曲
4. 主題變奏曲
5. 主題變奏曲新的趨勢
二. 輪旋曲
1. 行板形式
2. 小型的輪旋曲
3. 大型輪旋曲
4. 輪旋奏鳴曲
丙. 奏鳴曲
一. 歷史的回顧
二. 古典前的奏鳴曲
三. 古典奏鳴曲
四. 奏鳴曲正常結構以外的面貌
丁. 內樂與交響曲
戊. 協奏曲
一. 歷史的回顧
二. 大協奏曲
三. 獨奏協奏曲
四. 交響詩
第五章聲樂與樂器混合形式
甲. 大形作品中組成樂曲
一. 序曲
二. 間奏
三. 後序
四. 朗誦調
五. 介於朗誦調與抒情調之間的形式
六. 抒情誦
七. 合唱
乙. 大型作品的類別
一. 歌劇
二. 神劇
三. 清唱劇
四. 受難曲
五. 其他大型的聖樂作品
1. 聖母讚主曲
2. 感恩曲
3. 聖母哀悼曲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