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概論
320 頁
備註說明
載入中,請稍侯...
商品說明
中國民族音樂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了傳統音樂的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本書就以這五大類分為五章,個別深入探討其特點。1964年,本書作為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試用教材出版,後於1983年修訂。
 
【目 錄】
說 明
著者簡介
民歌和古代歌曲
民間歌曲概述
民間歌曲的藝術特點
古代歌曲
新民歌
歌舞與舞蹈音樂
歌舞與舞蹈音樂
歌舞音樂的一些特點
歌舞和舞蹈音樂的新發展
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概述
說唱音樂的藝術特點
說唱音樂的新發展
戲曲音樂
戲曲音樂
戲曲音樂的主要特徵
戲曲音樂的新發展
民族器樂
歷史簡述
民族器樂
民族器樂的新發展

編著■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1954年成立於北京,當時係中央音樂學院附屬單位,稱民族音樂研究所。1959年改名中國音樂研究所。一度附屬於中國音樂學院。1966年撤銷,1973年後恢復,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所屬研究單位之一。楊蔭瀏、李元慶先後任所長。
 
1985年起黃翔鵬任所長。有中國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音樂理論、外國音樂、音樂學術情報五個研究室,一個專業資料室(包括音樂圖書、圖片、音響、樂器、文物等),以及《中國音樂學》編輯部。重點研究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和現狀,深入各省市和邊遠地區進行民族音樂的調查採訪,參加重要音樂文物的考古發掘工作,進行音樂資料的整理工作。研究所組織各種學術活動,與外單位合作進行科學調查與研究,組織所內外專家、學者、教師研討問題,撰寫專著。
 
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以公開或內部形式出版的有三百餘種,包括史論專著、詞典、調查報告、資料選編、樂曲整理、文獻校釋、外文翻譯、目錄索引等。1985年起編輯出版季刊《中國音樂學》。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是國務院授權的音樂學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
 
資料室藏書十二萬餘冊,以中國音樂書譜為主,包括一些國內外罕見的珍本、孤本。唱片三萬七千餘張,錄音磁帶七千盤(盒)。其中包括研究所歷年採訪所得的原始資料。還藏有中外樂器、音樂圖片和聶耳、冼星海等中國著名音樂家手稿、遺物,並設有音樂陳列室,包括中國音樂史陳列室、中國樂器陳列室、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紀念室,對外開放。

說 明
(一)本書原是作為「民族音樂」課的教材而編寫的。它的範圍只限於傳統的民族音樂形式,而不包括「五四」以來的新音樂形式。
 
(二)本書未嚴格按教科書體例編寫,在作若干理論闡述時,考慮到一般讀者對民族音樂基本知識尚少瞭解,因而還較多地作了知識性的介紹。
 
(三)本書由本所(當時是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舉辦的「民族音樂研究班」集體編寫。該班成員包括來自全國各音樂、藝術院校的師生及其他單位的音樂工作者和中國音樂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共60人,全體參加了初稿的編寫。
 
一九六○年底,初稿完成。經集體討論後,於一九六一年初組織了一部分人員進行修改。參加這次修改的有:郭乃安(主修及緒論)、方妙英(民歌與古代歌曲)、簡其華(歌舞與舞蹈音樂)、賈淑英(說唱音樂)、章鳴(戲曲音樂)、傅景瑞(民族器樂)、楊羽健(新音樂形式──現已刪去)。隨後又由郭乃安主持,與黃翔鵬、吳毓清、古宗智共同作了一次統一修改。修改稿於一九六一年八月提交教材會議討論。
教材會議會後,又由郭乃安根據會上的意見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這次修改,在原有基礎上重寫了第四、第五兩章,對其餘各章也作了相當多的改動。
 
(四)本書除由趙渢、李元慶兩先生通篇審閱外,還承張庚、馬可兩先生審閱過第四章、楊蔭瀏先生審閱過第四、五兩章。特此一併致謝。
 
(五)本書曾於1964年作為中央音樂學院試用教材出版。這次重版,事前又由郭乃安、李佺民先生作了一次必要的修訂。
 
儘管本書已經多次修改,但由於我國民族音樂極其豐富,而這門學科尚處於開創階段,編寫人員又受著自身業務基礎與水準的限制,要求對民族音樂作全面系統的介紹,自不能不感到困難。因此,希望有關專家及使用者多提意見,以便作進一步的修改。
 
一般登入
VIP登入
0
購物車
搜尋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