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琴名曲選(1)──牧童短笛
ISBN:9789575611002
作者/演奏者:魏廷格 編著
共57頁
備註說明
載入中,請稍侯...
商品說明
經過幾代作曲家創造性的努力,積累了相當數量的中國鋼琴曲,能以其民族風格、藝術涵量、技巧運用等方面的品格,在長期的演奏、教學實踐中,顯示出持久的藝術生命力。
 
本集收入了《牧童短笛》等九首經典名曲,開拓您不同於西方鋼琴作品的東方新視野。
 
前 言
魏廷格
經過我國幾代作曲家創造性的努力,積累了相當數量的中國鋼琴曲,能以其民族風格、藝術涵量、技巧運用等方面的品格,在長期、或比較長時間的演奏、教學實踐中,顯示出了持久的藝術生命力。本書【編按:本書原名《中國鋼琴名曲30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現在刪除了其中有關政治題材的四曲(儲望華《翻身的日子》;杜鳴心《快樂的女戰士》、《奮勇前進》;汪立三《兄妹開荒》),分為三冊出版,更名為《中國鋼琴名曲選》。】所收入的作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將這些鋼琴曲匯集成冊,還有以下考慮:
1. 側重採用中國固有傳統、民間音樂素材編創的作品。這是由於鋼琴曲畢竟是外來形式,為使之表現中國人的思想感情、生活風貌並為中國聽眾的音樂審美心理所認同,尤要注重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本體直接的結合。以中國各民族文化傳統之深廣、民間音樂之豐富,有必要繼續提倡將其納入現代多聲思維的創作實踐之中。
 
2. 那些具有永恆魅力的傳統、民間音樂,蘊藏著多種多聲思維可能性。因此,應當鼓勵不同作曲家根據同一素材,使用各自的技法,寫出不同的鋼琴曲來。這對民族多聲思維的探索具有特殊意義。本書收入三首《猜調》就是這個用意。
 
3. 中國現代民族音樂多聲思維的天地應當是廣闊的。故本書曲目,既有以五聲縱合、三度疊置和弦為主要多聲語言的較為傳統風格的作品;也有大量使用不協和音響、遠關係調性複合、多調平行進行等等超出單純五聲性手法的更為現代性的多聲思維作品;還有並未採用既有傳統、民間曲調的作品。
      *      *      *
本書樂曲,都已經在不同的出版物中正式發表過。但以往版本均程度不等地存在以下問題:
·  大多數樂譜無指法標記;
·  有的樂譜的速度、力度、連線、跳音等與正確彈奏有關的標記或不全、或不準、或不確;有的樂譜因筆誤而存在錯訛之處;
·  有的樂曲在傳抄、再版過程中形成了大同小異的不同版本;
·  也有的樂曲,在演奏實踐中感到個別地方可以修訂得更為完善。
 
這些問題,對於經驗豐富的中國鋼琴家和教師或許無妨,但對大多數鋼琴學生們(尤其是外國人)則難免產生困惑、疑慮。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中國鋼琴曲更廣泛地演奏和流傳。
 
為此,編者逐一訪問了本書樂曲的13位作者中的10位,信訪了1位(唯有關已故朱工一先生和現居澳大利亞的儲望華先生的作品,編者則請教了中央音樂學院楊峻教授)。經與作曲家共同研究,審訂了作品的最新版本。它與以往版本的主要不同大致為:
1. 修訂、確認了與彈奏有關的(除踏板以外的)所有標記;
2. 改正了錯訛;
3. 調整個別記譜法;
4. 個別樂曲略有刪減;
5. 加注供參考的指法;
6. 可能出現誤解之處予以注釋;
7. 附有作曲家與作品的簡介。
總之,編者力求使本書成為準確、合理、實用、便於理解和彈奏的版本。
      *      *      *
本書中,音符方面的注釋用頁注。作曲家與作品簡介一併附於全書樂譜之前。
受到編者水平侷限,本書難免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有待鋼琴專家、學者們指正。
最後,謹對被訪問的作曲家們的那種對藝術問題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與編者坦誠合作的態度,深表敬意和謝意。
 
作品簡介
《牧童短笛》
寫於1934年。原名《牧童之笛》。後依民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改名《牧童短笛》。該曲是參加同年美籍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齊爾品(A.N. Tcherepnin,1899~1977)委託上海國立音專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評比活動的應徵並榮獲第一獎的作品。作品借鑑了歐洲古典複調、和聲的某些基本原則,並加以變化,使之適合中國調式風格和中國聽眾的審美心理,成為最早的具有成熟中國風格的中國鋼琴曲。經齊爾品親自演奏並在國外出版,也是最早的走向國際樂壇的中國鋼琴曲。該曲借鑑西方音樂形式而又不拘泥於西方規範,產生出真正的新的中國風格,不僅從實踐上確立了中國鋼琴曲這一新形式,而且也對整個中國現代專業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搖籃曲》
寫於1934年,與《牧童短笛》同為「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的應徵作品。該曲獲「名譽二等獎」。所謂「名譽」,是指作者已得到《牧童短笛》頭獎的獎金,故此曲不再頒發獎金,謂之「名譽」。此曲以分解和弦織體為主。作者巧妙地將和聲的豐滿性與民族調式風格融為一體。
 
《晚會》
寫於1935年。此曲除繼續顯示出作者將多聲思維與民族調式風格相結合的技巧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在曲式上,雖有再現性,卻不像《牧童短笛》、《搖籃曲》是典型的有再現的三部曲式;而是更像幾個小樂段的結合卻又一氣呵成的結構。二是節奏上,切分節奏的連續和非節拍重音的強奏,產生出民間打擊樂的節奏特性。這兩點,說明作者是在音樂要素的更多方面追求鋼琴曲的中國風格。
 
《第一新疆舞曲》
寫於1950年。早在丁善德赴法留學前,曾看到過戴愛蓮表演的舞蹈《馬車夫之歌》,對其音樂留下很深的印象。《馬車夫之歌》是戴愛蓮根據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創編的。丁善德將其主要旋律用作鋼琴曲第一段及再現部分的主題。中間段落則為作曲家獨立創作。樂曲十分巧妙地使用了大量不協和音和多變的複合節奏,表現出西北邊陲音樂鮮明、豔麗的色彩。此曲無論在技法探索上或兄弟民族音樂寶庫的開掘上,都有重要意義。
 
《兒童組曲──快樂的節日》
寫於1953年。當時作曲家經常看到兒童郊外遠足,有感於那種愉快、興奮的情景而創作。樂曲生動形象、維妙維肖地描寫了兒童生活的五個場景;同時,音樂又不侷限於兒童的意義,成年的彈奏者和欣賞者也會從中喚起美好的回憶。該曲是不直接引用民間曲調而體現了民族風格的成功創作。
 
《花鼓》
寫於1946年。樂曲表現了帶有民間、民俗性的歌舞場面中熱烈歡騰、優美(中段)喜悅的情緒。第一段主題音調來自安徽民歌《鳳陽花鼓》。中段則有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茉莉花》的音調。但二者都不是原樣引用,而是經作曲家的創造性思維,將其變化、展衍、糅合進貫穿發展的整體結構之中。此曲無論在瞿維的鋼琴曲中,還是在中國鋼琴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平湖秋月》
原為呂文成創作的同名粵曲(又名《醉太平》),是三○年代早已流行的著名廣東音樂樂曲之一。為表達作曲家遊覽杭州西湖時的感觸,樂曲也吸收了江浙一帶的民間音調。鋼琴曲寫於1975年,是陳培勛的代表性鋼琴曲。明麗、華美的色彩和豐滿的和聲背景,將迷人的湖光月色如詩如畫地描繪了出來。樂曲頗有印象派音樂的韻味,但完全是中國式的。
 
《序曲──小溪》
寫於1952年,是朱工一的三首序曲之一。此曲調式風格在當時頗具新意,它以A羽調式色彩為主,同時又與多種調式、調性相融合。和聲上也是將五聲性色彩與非五聲性相結合以達到多聲豐富性。音樂開始彷彿清幽小溪的流動,逐漸演化出奔騰和激越的形象,最後又流向無盡的遠方。
 
《藍花花》
寫於1952年。主題為同名陝北民歌。樂曲運用變奏性手法,同時又是貫穿一氣、富於邏輯地將純樸、優美和抗爭、悲憤等多種情緒納入整體結構之中。
 

 

曲目/目錄

前 言(魏廷格) 

作曲家與作品簡介(魏廷格)
 

1.
牧童短笛〔A Buffalo Boy Playing His Small Flute〕──賀綠汀
 

2.
搖籃曲〔Lullaby〕──賀綠汀
 

3.
晚會〔An Evening Get-together〕──賀綠汀
 

4.
第一新疆舞曲〔Xinjiang Dance No.1〕──丁善德
 

5.
兒童組曲──快樂的節日〔Children Suite - Delightful Holidays〕──丁善德
 

6.
花鼓〔Flower Drum〕──瞿維
 

7.
平湖秋月〔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陳培勛
 

8.
序曲──小溪〔Overture - Small Stream〕──朱工一
 

9.
藍花花〔Lan Huahua, the Beautiful Girl〕──汪立三

 
一般登入
VIP登入
0
購物車
搜尋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