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誘惑──席慕德談歌藝
作者/演奏者:席慕德 著
224 頁
備註說明
載入中,請稍侯...
商品說明

「歌唱」和所有的藝術一樣,是不能用尺量也不能以分秒計的。歌有快慢,聲音有輕重,歌者的心情也隨時在變;那麼,欣賞的「標準」到底在哪裡呢? 

旅居歐美多年的著名次女高音席慕德教授,近年來在各大媒體發表了許多評論及賞析文字,都是以「歌唱藝術」為特定主題。她以淺顯、直接的語言,從各種不同角度來和「非本行」的愛樂者分享一切有關歌唱的問題,包括聲音、風格和技巧。期盼您藉此找到欣賞歌唱藝術的「標準」,並且能更進一步地瞭解和熱愛。

 
 

目 錄
  • 歌聲(代序)∕席慕蓉 

    【訪台巨星素描】
  • 迷人的黑色管風琴
  • ──傑西‧諾曼(Jessye Norman)
  • 高音C的故事
  • ──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
  • 戰勝死神的聲音
  • ──卡列拉斯(José Carreras)
  • 德國男高音的韻味
  • ──彼德‧許萊亞(Peter Schreier) 

    【聲樂家談歌藝】
  • 聲音的誘惑
  • 何謂典型的「莫札特聲音」
  • 次女高音的魅力
  • ──從歐波拉索娃的獨唱會談起
  • 男中音夏瑞爾‧米倫茲訪談錄
  • 專訪卡列拉斯
  • 流水之音
  • ──評卡列拉斯首次訪台獨唱會
  • 強音更具張力
  • ──評卡列拉斯二度訪台音樂會
  • 絲絲入扣
  • ──記劉塞雲獨唱會
  • 靈感閃爍
  • ──評《雷雨之夜》
  • 一場品味趣味兼顧的演出
  • ──《頑童驚夢》
  • 多明哥旋風後的回響
  • 清亮穩定,詮釋生動
  • ──評許萊亞的《美麗的磨坊少女》
  • 投注聲與心的歌唱
  • ──評何康婷獨唱會
  • 優雅不失熱情,嚴謹不失活潑
  • ──評柏岡札獨唱會 

    【歌曲賞析】
  • 誰是Concone?
  • ──淺談練聲曲及其作曲者
  • 莫札特的藝術歌曲
  • 卡列拉斯訪台曲目賞析(一)
  • 卡列拉斯訪台曲目賞析(二)
  • 四首最後的歌
  • ──理查‧史特勞斯的天鵝之歌
  • 《美麗的磨坊少女》
  • ──舒伯特歌曲的內涵
  • ──詩人和他的時代
  • ──舒伯特的友情世界
  • ──中德歌詞對照 

    【外一章】
  • 做個「知音」別做「噪音」
  • 浪漫音樂的後面
  • 音樂科系學生的職業選擇
  • 給孩子留一條更寬廣的路
  • ──音樂實驗班教學經驗談
  • 國中音樂老師的困惑
  • 後記
  •  
     

    著者■席慕德 教授 
    Prof. Phyllis Gomda Hsi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獲德國獎學金前往慕尼黑音樂學院深造,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旅居歐美近二十年,演唱足跡遍及歐美及東南亞;她在比利時、瑞士、盧森堡、荷蘭、德國各大城市均有多次極成功的獨唱會,並經常出現在德國和比利時的廣播、電視節目介紹中國民謠。她在德文藝術歌曲演唱方面的成就更是卓越,曾兩度由德國文化機構──歌德學院(Goethe Institute)慕尼黑總部──選派巡迴東南亞各國,演唱德國藝術歌曲共廿三場,成為第一位參與此項文化交流工作的非德籍藝術家,所到之處遍獲各大報章樂評讚譽。 

    1985年重返母校師範大學任教,擔任聲樂、德文藝術歌曲詮釋及歌唱語音等課程;1994年榮獲「中奧學術交換獎學金」赴維也納作專題研究一年。現為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理事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經常為該協會和師大音樂系製作音樂節目,如「二十世紀德國藝術歌曲演唱會」、「舒伯特的歌曲世界」、「美國歌曲之夜」等,頗受好評。席教授致力提升德文藝術歌曲的欣賞及演唱藝術,經常應邀到各大專院校進行此專題的演講。2001年更為聲樂家協會策劃「2001台北德文藝術歌曲大賽」,參賽者百餘人,獲得了熱烈的回響和肯定。
     
     


    歌 聲(代序)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都很喜歡唱歌,不過卻從來不敢在姐姐面前唱,想必是對她在聲樂專業上的成就又敬又畏的關係罷。我很想知道,身為演唱者與聲樂教授的她,對「好聽的聲音」究竟有些什麼不一樣的要求? 

    以下是我們兩姐妹的一些對話: 

    德:好聽的聲音?這應該是非常主觀的選擇,每個人有他自己不同的喜好。 

    蓉:我想知道的是,在你們專業的領域裡,總該有個標準罷? 

    德:有啊!這個聲音要有美好的音色,有穿透力,譬如在整個樂團伴奏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穿透樂團?在鋼琴伴奏的時候,能不能超越鋼琴?另外,你的聲音要有張力,要有彈性,要能夠持久,能唱長的樂句,也能跑得快,甚至可以跳躍。在不同的音域裡,都能保持均衡,在高音區、中音區和低音區裡,都能讓人聽起來像一件樂器那樣有著自然而又統一的音色才行。 

    蓉:所以人家常說你們的美聲唱法,就是要把人訓練成為一個會發聲的樂器。 

    德:不過,我們會比樂器更有彈性,更有自主性!樂器只是一件器物,可是,聲樂家演唱的時候,背後所牽涉到的關係就非常複雜和豐富了──你的思想、你的感情、你的個性、你對事物的看法、你對音樂的感受力、你對這一首歌曲的投入等等;這一切一切加起來,才能成為一個藝術家,而不是一個只會發聲的樂器。 

    蓉:這點我當然贊成。那你們怎樣去訓練學生,讓他能成為一個擁有好聲音的藝術家。 

    德:其實,這裡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年輕的聲音發展的可能性很大,不過,首先要能傳得遠,就要有非常好的共鳴,位置要對。聲音是發自聲帶,可是當你唱歌的時候,你的肌肉,你的呼吸,你的音準,甚至你身體的每一根神經都要恰到好處地配合,才能夠發出最好的聲音。所以如果有人認為聲音只是喉嚨與聲帶部分的事,與其他無關的話,那可就錯了。如果這樣,豈不是所有的喉科大夫都可以成為最好的聲樂家?因為他們對聲帶與喉嚨的了解最深啊!所以,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明白──好聽的聲音,是來自非常嚴謹的訓練和全身全心的配合。作為一個業餘的愛好者,你怎麼唱都無所謂,可是,一旦進入專業領域,你就會明白,音樂其實對紀律的要求非常嚴格。我們常常會用一些經過多年經驗所發展出來的詞彙,去和學生溝通。幫助他去想像、去發現、去推動那種身體、心靈和聲音之間的探索與配合。有些東西,是書本裡的知識所無法傳授的。有時候,學生在幾經試探之後,忽然間找到那個音了,而且也體會到那種美妙的精確感時,他的眼睛都會亮起來,老師的快慰與成就感,也就都在這裡了。 

    蓉:就像你所說的,年輕的聲音,發展的可能性很大,那麼,有沒有人在年輕的時候是女高音,到後來變成女中音或者女低音的呢? 

    德:聲音的發展,是漸進的,從演唱的過程中,就會找到它的限制,那個時候就能逐漸明白自己可以走的路。這種差別在歌劇裡最為明顯。如果你的聲音與角色不合的話,就會唱得非常吃力。你說的年齡問題,是有的,因為生理變化的關係,聲音自然也會跟著變化。不過,唱女高音或者女中音,不完全是因為年齡和音的高低,而是音色和音質的輕重問題。同時,我也知道一位女高音,二十多歲就登台唱歌劇,從最輕最高最花腔的女高音唱起,聲音與角色都跟著年齡逐漸變化,到了五六十歲,她還是有很多重要的女高音角色可以唱,所以,她可以說一直都是女高音,只是在詮釋不同的角色與情感時,運用的技巧也不一樣。 

    蓉:聲音在經過美聲唱法的訓練之後,會不會反而受了限制?我會這樣問是因為我聽了幾張由多明哥(P. Domingo)唱的所謂流行的「情歌」,覺得實在聽不下去…… 

    德:不是你想像的那種? 

    蓉:什麼都不對!奇怪的是他在歌劇裡可以把情歌唱得迴腸盪氣,譬如我聽他唱《卡門》裡的那一段:「你拋給我的那朵小花,在獄中慢慢地枯萎……」簡直纏綿極了!可是,為什麼他唱美國的流行歌曲,唱法國的香頌,卻總覺得千篇一律都是直著嗓子在「吼」?同樣的一首歌,譬如〈枯葉〉,聽比亞芙(Edith Piaf)唱,你會覺得整個人生的無奈與滄桑都在歌聲裡了,可是,多明哥唱來卻讓我只想關機。 

    德:我覺得這是對「風格」的認識問題。其實,流行歌曲也並不容易唱,它有它不同的風格和詮釋方法。你唱慣了歌劇,你的聲樂技巧,你對樂句的處理,已經有了某種慣性的…… 

    蓉:模式? 

    德:對!模式。在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能夠突然用不同的技巧來表達法國的香頌,或者是美國的輕歌劇裡的精神和韻味?當然,也許是聽眾比較容易接近流行歌曲,所以現在有些明星級的聲樂家也就跨入了所謂流行歌曲的領域。因為名氣大,唱片也就能銷能賣。可是,在這張唱片裡,到底唱得好不好,就另當別論了。「對」與「韻味」差得很遠,你可以什麼音都唱對了,可是就是沒有那種韻味,就不能算做是正確的詮釋。這個時候,等於是在「跨行」,當你走到你不能完全掌握的世界裡,就冒了「詮釋不當」的風險。 

    蓉:所以,有時候,一個人要明白自己的極限。「跨行」也是件很危險的事,就算像多明哥這樣的人,也會出錯。 

    德:不過,他經得起啊!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去學他的話,恐怕就會得不償失了。 

    蓉:這幾年我常回蒙古,聽到許多蒙古民謠,不管是長調還是短調,都非常好聽,尤其那種蒼涼的高音,曲曲折折地繞上去,簡直是唱到我心裡面去了。可是在內蒙古有些從大陸地區的音樂學院畢業出來的歌者唱蒙古民謠,有人說他們唱得好聽,字正腔圓,聲音很有共鳴。可是,我一聽就覺得不對,蒙古民謠不是這樣唱的,好像被…… 

    德:被「藝術」化了。 

    蓉:哎呀!拜託!在這裡不能叫做被「藝術」化,應該是被「制式」化了。 

    德:被扭曲了? 

    蓉:對!被扭曲了!所以變假了!有些被「改編」之後的民謠更是不忍卒聽,整個旋律都走樣了。所以,在這裡,我要表達我的意見:「讓民謠自己走自己的路。學了美聲唱法的人或者作曲家們能不能不去碰別人的民謠!?」 

    德:你別這麼反應激烈好嗎?其實,這裡並沒有衝突。今天我們學聲樂的人站在台上唱蒙古民謠或者台灣民謠,所給予聽眾的,都是經過「藝術化」之後的成品。原來沒有鋼琴伴奏,在加上伴奏之後,音色一定會有所不同。有些民謠並沒有規定的節奏,也不分小節,有時候還會有許多即興的變化,可是,在把它寫成樂譜,讓我們來唱的時候,這些特色都會消失。你要知道,我們從來沒有宣稱這些成品是純正的民謠,聽眾應該有這樣的認識──要聽純正的民謠只能到民間、到當地土生土長的族群裡才能採集得到。而在音樂會上,我們只是在盡量試著去向聽眾介紹各個地方各種民謠的大概面貌而已,聽眾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才行。可是,不可否認的,有許多民謠就是經由這樣的介紹才被大家知道的,對不對? 

    蓉:對。不過這裡有個危機,就是這種經過「改編」後的民謠,再傳播回去的時候,就會影響到原來的民謠。 

    德:不會!應該不會的。 

    蓉:希望如此。可是,在傳播媒體普及、教育普及的將來,實在讓人不敢樂觀。好吧!告訴我是什麼力量讓你走上歌唱這條路的? 

    德:我想,總是有原因的罷。我自認從小可能是有點唱歌的天賦,別人總會稱讚我唱得好聽。到了中學,很自然地,學校有任何歌唱表演的節目,都是選我來擔任。父母在這方面也非常鼓勵,從小就得到很多掌聲。對我來說,掌聲本身,是很吸引人的,再加上對自己聲音的認識,也是種誘因。有時候你唱得好,自己也會感動,可以說是一種享受。會唱歌的人,能把感情藉著歌聲抒發出來,因此也越來越愛唱歌,這可以說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再加上所謂的更上層樓,當你真的進入了專業領域之後,就會發現這裡有非常豐富的寶藏,因此就變成了一種不斷的追尋,也就這樣一直走下來了。但是,最基本的原因還是──歌聲,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對我永遠是最大的誘惑! 

    一般登入
    VIP登入
    0
    購物車
    搜尋商品